有300多年嚼槟榔历史的湘潭人,大凡都能脱口而出唱几句《采槟榔》歌曲:“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在歌声中陶醉嚼槟榔的种种情趣。如今伴随湘潭人嚼槟榔的民俗所诞生的湘潭槟榔文化,可谓三街六巷,千家万户,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具有神奇的魅力。
湘潭人喜爱嚼槟榔盛极湘潭城乡,将它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有首民谣形象地描述湘潭人嚼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湘潭人出外办事,必带上槟榔一包作为见面礼;如果在路上遇上亲朋好友,连忙从口袋掏出槟榔相敬,以示友好;如果平时客人来家寒暄,也是立即递上槟榔,然后才是泡茶款待。至于婚丧喜庆做酒请客之时,则进门一口槟榔一根香烟,离席时还要打发一包槟榔一包香烟,以表示浓重的谢意。
相传湘潭人嚼槟榔始于清朝顺治六年(1650年)。据《湘上痴脱难杂录》载:“顺治六年正月,清握金亲王所部在湘潭屠城九天,县城人口数万,所剩户不上二三十,人不满百口。”此外,王岱《浮槎诗话·猛虎行》以及光绪《湘潭县志》均有记载,估计当时湘潭城郊人民被清军杀死的有一二十万之多。后来安徽客商经湘潭,见此状惨不忍睹,忽闻钟声,便寻声来凤竹庵(现和平小学处),庵中老和尚劝他们发动移民来
湘收尸,许下谁收尸的地方就作为谁的产业。商人们很害怕瘟疫,老和尚便传授了用槟榔蘸石灰咀嚼可以避疫。从此,湘潭嚼槟榔相传成俗。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湘潭槟榔业还处在家庭手工作坊制作阶段。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湘潭槟榔产业蓬勃兴起,从以家庭作坊、地摊小卖为特征的槟榔业,迅速拓展成为一个拥有相当规模的独特新兴产业,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型,实行了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生产,一个个小小作坊变成了“金凤凰”。槟榔文化出现新的飞跃,在湘潭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走进湘潭,你就会领略到一个色彩缤纷的槟榔文化世界。大大小小装饰气派非凡的槟榔店耸立于繁华闹市,亦有古色古香的槟榔亭散落于绿荫之下。倘若你伫立在槟榔店前,将会目不暇接欣赏到货架上各式各样的槟榔包装,让你产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之感。素有名气的豪嚼槟榔店亮出“嚼出来的名牌”大型广告语;鸿福槟榔店则称“嚼它是福”,并以“吊三湘口味,揽八方财源”的楹联书写店门两侧,真是花团锦簇,色彩斑斓;袋装胖哥槟榔的广告语是“干柴烈火,激情碰撞”,“纯正,冲动挡不住”;湘琼槟榔则是“制出来的味道,嚼出来的名牌”;小龙王槟榔的电视广告语则运用民俗吉祥语“龙到福气到”。天下春槟榔店老板刘春晖别出心裁地在装槟榔的纸盒上印有:“异果生海南,制作在湘潭,开胃又去腻,常嚼美人颜。”这首小诗极为精练地道出槟榔的产地、制作地和它的药用价值,使嚼槟榔者见之爱不释手,非产生食欲不可,而急欲领略这异果的芳香。
《湘潭日报·雨湖》副刊开辟《嚼槟榔》专栏,已历十余载,形成了特有的“槟榔文化”风格,湘潭人通过这个“槟榔果”,闻到这槟榔所特有的芳香,嚼出了生活的味道。以小小槟榔果为载体寄托情思的赋诗者更不胜枚举,诗人罗夫猷有首七绝写道:“莫笑口中含把草,须知此物可提神。从来大块朵颐者,多是湘潭懂味人”。有的作家也以槟榔为题材,写出《奶油槟榔西施》等小说作品和许多探秘文章。上世纪末,湘
潭市还主办了首届湘潭槟榔文化节,弄得潭城沸沸扬扬,形成了“文化搭台,槟榔唱戏”的浓厚氛围。新世纪第二春,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湘潭电视台都市频道在能容纳万人的湘潭市体育中心举办了全省槟榔食品行业首届先进企业、先进个人电视颁奖晚会,此会更是座无虚席,盛况空前。这些以槟榔为主题的活动的开展,促使槟榔文化正在从量变到质变的飞速发展。
2003年8月曾有过这样一次槟榔风波。某媒体报道嚼槟榔可能致癌。刹那间,槟榔是否会致癌成为城乡人民议论的话题,大有谈虎色变的危机感。但经过卫生监督部门的权威论证,新华社长沙分社发布消息:湖南槟榔致癌没有科学依据。特别是有300多年嚼食槟榔历史的湘潭无一例口腔癌临床病例,更成为铁证如山的事实。这次报道风波只成为湘潭槟榔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黑色幽默而已。
湘潭槟榔文化正以万马奔腾之势继续向前发展。科学的制作工艺,严格的质量管理,正确的消费引导正在深化槟榔文化的内涵,丰富这魅力无穷的槟榔世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湘潭槟榔产业会进一步向省内外市场辐射,湘潭槟榔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魅力四射。